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行业信息

国产替代盼政策实招

发布日期:2014-08-06         浏览量:326

[宁波医器协会]发表于 2014-08-06 10:14:33 阅读次数:179 次

      “也许你想不到,我们的产品现在连县级基层医院都很难进了。”近日,在医疗器械质量万里行的调研采访中,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黎明对记者表示:“国产大型医用设备主要集中到了民营医院。”

     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市场一直被跨国企业所占领,国产医用设备甚至连县级医院都很难进,民营医院成了国产大型医用设备的“救命稻草”。

     一些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公立医院财务约束软化,大手大脚,相互攀比选进口高档设备。事实上,同档次的产品,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质量没有什么差别,完全能满足临床需求。

     为了鼓励国产设备进入公立医院,卫计委要求其下属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启动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工作,第一批设备为数字化X光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三种。

     但令人尴尬的是,卫计委未出台具体招投标政策支持国产大型医用设备,只说“提高配置比例”,难以在实际操作中让卫计委的意图变为现实。

                                  

     国产医械难进公立医院

     据记者了解,深圳安科1989年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永磁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东软集团则是国内第一家实现CT产业化的公司。这两家国内知名企业的拳头产品,却很难进入公立三级医院。

     据朱黎明介绍:“公司现在已研发出第八代产品,却连县级医院都进不去。目前深圳安科大型医用设备60%以上的份额在民营医院,40%左右在县级医院。”

     以备受关注的上海联影为例,该公司3年内自主研发生产了覆盖影像诊断和治疗全过程的高端医疗产品,并逐步推向市场。该公司总裁张强认为:“公司对产品未来的定位是,在部分公立三级医院有1~2台产品即可,营销队伍还得赶紧往下走到三、四线城市。”

     多数专家都认为,国产的高端影像设备并不比进口的差。据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王可介绍:“东软CT他们使用一年多了,与GE产品的故障率差不多,质量也非常稳定。常规诊断和检查用东软设备完全能满足临床需求,只是鉴别体内肿瘤等病变才需用GE的设备。”

     朱黎明介绍:“随着以MRI为代表的国产医疗设备的问世,迫使进口MRI设备价格大幅下降40%以上,医院单次检查也由当初的2000余元降低到目前的最低300元。”

     尽管国产设备占据价格优势,质量也没有本质的差别,但现在进口大型医疗设备占据80%左右的市场,国产设备约为20%左右。

     一些本土企业人士认为:“公立医院不差钱,都相互攀比,选进口高档设备。而民营医院用自己的钱,都要选实用、价格合理、维修成本低的产品,因此国产设备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一市场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正迅速增长。”

                                  

     鼓励进口替代需要措施

     今年5月底,上海联影因得到高层认可而备受关注,此后卫计委出台政策,鼓励国产大型医疗器械进入公立医院,但在实际运行中并不顺利。

     据新华医疗副总裁王克旭介绍:“卫计委对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实行配置证管理,医院采购大型设备需先取得配置证,但配置证不管品牌、价格,只有技术参数和指标限制。现在配置证管理比较紧张,既然一证难求,一旦拥有,很多医院都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口设备。”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也表示:“很多医院招投标时的标书,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为一些跨国企业量身定制,还有些招标文件明确限定为进口品牌。”

     6月初,卫计委下发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文件指出,目前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存在竞相购置大型设备的问题,促使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的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的配置水平。

     虽然这些消息引起了医疗设备行业的极大震动,但从近期的情况来看,并没见到具体的措施,比如招标、配置证管理等方面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

     有来自医院的人士也认为:“阶梯化配置医疗设备提了很多年,但一直属于指导性技术指标,没有形成行政决定,对医院没有任何约束效力。因此,医疗机构依然我行我素。”

     刘积仁表示:“国产医械质量过硬,政策稍微出现一些修正,比如给予国产设备一样的招标待遇,民族品牌肯定能占据市场。” 

 (摘自医药报)